杂谈丨个人养老金厚望迷途:保险怎么当主角?

2022-11-28 21:58:31 今日保 微信号 

  11月25日,《关于公布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地区)的通知》一经发布,一股宏大的个人养老宣传造势铺天盖地卷来,响彻各大媒体与社交平台,引领者各大银行。

  自2020年底,养老金融改革再次提出,一直被视为养老保障第三支柱绝对主力的商业养老保险,改由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多种金融产品覆盖,行业便已意识到:养老保险将不再是曾经保险行业独有的势力范围,并将面临各大金融领域的充分竞争。

  作为国内金融领域的主角,银行依然拿到了这一次轮养老金改革的主角剧本。

  原因无他,银行的天然账户优势,一直乃国内金融主力销售窗口,这一波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抢筹中,自是优势明显。

  再看当下可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包括23家商业银行,及相关银行旗下的11家理财公司,清一色的大行个中坚力量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基本代表了国内银行业的门面。

  凭借庞大的员工数量和网点布局,各大银行也着实对个人养老金账户争夺下了一番力气。

  笔者上周末的手机短信各行APP轮流轰炸下,尽见各色优惠、返券等“撒币”行为,着实吸引了一大波人开户,其中不乏薅羊毛的多开者。

  除银行、理财以外,保险公司当下的竞争对手还包括养老基金,此次参与先行落地的还有包括40家基金公司旗下的129只养老目标基金,这似乎令个人养老金更为激烈。

  事实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保险一方似乎看不到太多的动作和情绪。

  固然,多年来家寿险公司先后以养老为旗号推出各色产品,甚至将养老喻为自身转型战略重点,但在国内养老金甚至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里程碑个人养老金上,多少有些落寂。

  这一次符合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偿付能力、所有者权益、责任准备金覆盖率及风险评级等要求的寿险公司约有30余家,但仅6家公司参与首批发行个人养老金产品,分别是:

  国寿、人保寿、太平寿、太平养老等三大副部级寿险类子公司,加上“老六家”之一的泰康人寿,其中还有银行色彩浓厚的国民养老。

  无论是市场影响力,还是江湖体量,这显然只能是保险的一极,远非全貌。

  这多少与当下行业沸沸扬扬的养老声势,和眼下正以养老为“开门红”主打的众多保险产品,尽显暗淡苍白。

  早有数据预测:国内养老保障的缺口将达十万亿量级,乃异常庞大之市场,“得养老者得天下”几乎是未来国内金融的共识。

  一度被认为距离之最近的寿险业,为何不但没能捷足先登,反而将主角剧本拱手相让?

  典型的产品方面,当前险企们做得最多的是将有一定保障期的寿险、年金险等包装出养老功能,但这类产品的实质多为快速返还“长险短做”之产品。这也是行业20年期、30年期的产品占比仍低的原因。

  加之此前数年尝试的税延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成果寥寥,更进一步助推了当下个人养老金的冷清。

  依据个人养老金每年税收递延上限为1.2万元的数字,结合2018年8月,国内个税征收标准调整为5000元,纳税总人口下降到6400万人左右,这意味着享受养老金个税递延的人群比例不高。

  很大程度上也预示了,能参与到个人养老金的用户较为有限,至于可以真正能成为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客户的消费者及相应的保费,更要折上折。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保险公司聚焦养老浪潮中,太多的公司已将保险产品对接各类轻重资产的养老服务定为战略重点,而社会最为关注的养老金话题有意无意地被划过。

  为什么?

  在国内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养老保障体系注定是个复杂、庞大的命题,单靠一两个行业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重金之地——个人养老金领域的战争刚刚开始,未来定会有更多主体卷入期间,每一个行业都需根据自身特色找到自身的立足地。

  相对国内银行业势大根深的销售窗口能力,保险当下的方向显然是“产品+服务”的转型,尤其是应对老龄化下的服务对接,更是未来胜负手。

  这方面,恐怕是任何金融领域尚未涉足的领域,这需要长期聚焦的服务对接,以及逐渐成熟的“保险+服务”经营模式反哺。

  毕竟康养、医疗、健康管理等服务流程打磨,非资本实力、网点能力、朝夕之间可成,而是更为人性化的服务能力、康养资源。

  至于长期资金的运用,则是保险取胜个人养老金的另一重精华奥义:以跨越周期的投资能力,为用户提供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并符合预期的资金回流,方才彰显保险与长期主义的完美契合度。

  遗憾的是,太多的险企并不具备这一能力。

  更大的忧虑还在于,太多的险企无论能力如何,竞夺的仅是“9073”下的”3”代表的750万人口,甚至还有300万高客一说,这显然与真正大养老市场的格局相距甚远。

  作为一个近30万亿、未来可能百万亿的大行业,个人养老金及其背后代表了什么不言而喻,但以怎样的心态、姿态参与其中,直接还是间接解决老龄化下的养老需求,仍寄语着行业的未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周文凯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